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我剛瀏覽了 @ole_b_peters 的《非平凡經濟學》教科書,這讓我感覺到理解經濟理性有了更清晰的方式。
核心思想:將人們建模為隨著時間推移最大化其財富的平均增長率,而不是財富的效用函數。
他們的標題範例:一個遊戲,如果你擲出正面,你的財富增加 50%,如果擲出反面,你的財富減少 40%。每次擲幣都會增加你的預期財富。但如果你不斷擲幣,你的財富幾乎肯定會接近 0。(直觀來說,W * 0.6 * 1.5 = 0.9 W。)
這兩者怎麼可能同時存在?當增長是乘法性的(如長期通常所見),優化「集體平均」會使財富集中在非常少數的可能世界中,而其他的則趨近於 0。(相關:聖彼得堡悖論,書中也有討論。)
也就是說,導致最一致增長的效用函數在不同環境中是不同的。
然後,遍歷性經濟學說:那麼讓我們基於(經驗驗證的)假設來工作,即人們試圖獲得一致的增長,而不是效用。非常優雅!
話雖如此,我不是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學界之前對這些想法的困惑程度並沒有很深的了解。
如果你有扎實的經濟學背景並且有興趣簡要地評閱這本書,請私訊我你的地址,我會為你訂購一本。
我也要重申,我只是粗略瀏覽了這本書,所以任何解釋上的錯誤都是我的。
最後,Scott Garrabrant 在標題為「幾何理性」的相關思想下寫了一系列文章:
我很好奇經濟學家對此的看法!
24.66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