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作为一个搞品牌的,真的很能共情Labubu的火。 不是情怀,也不是潮流,而是因为它太像我们熟悉的东西了,#NFT 和meme币。 盲盒机制 ≈ mint 稀有款 ≈ rare NFT 千岛 / 得物溢价 ≈ 二级市场交易 “我也有” ≈ 身份投射 & 情绪共识 价格不是重点,社交符号 + 拥有感 + 捕捉趋势才是。 Labubu不是NFT,但它的传播逻辑高度接近。 而它比NFT更“轻”: 不需要钱包,不用懂链上,不用抢白单。 点个小程序,下单成功,或者逛街的时候去实体店排排队,运气好了连盒端,一瞬间加入了一个拥有者的club。 都有社交属性,它也和 #BAYC 不一样。 BAYC是加密圈的“入场门槛”头像,Labubu是潮玩世界的“我懂你”。 你不会问Labubu的“长期价值”,你只会问: 这个隐藏款能不能翻十倍? 这个配色能不能挂在LV上拍出效果?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Labubu是非链化的共识实验。 不是我们熟悉的ERC-721,但有我们熟悉的fomo、溢价、身份感。复刻了“共识资产”的逻辑和玩法,只是没有上链而已。 炒的是挂件,买的是话题,占的是一个群体的文化位置。 不是“年轻人都爱炒”,而是我们这一代人 已经非常熟悉: 怎么从图像、段子、头像、玩偶, 构建自己的身份版图和资产版图。 Labubu,只是又一个入口。 #Labubu #Meme #NFT #Crypto
9.0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