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eigen_da 推出 v2,吞吐量從 15MB/s 增加到 100MB/s,我想深入探討 EigenDA 如何實現這一點,與 v1 相比。 在 v1(原始 EigenDA): • 當 L2 的序列器將區塊發送到 EigenDA 時,分散器(在 EigenDA 內部)將 blob 進行擦除編碼,分割成小塊(較小的 blob 部分)。 • 小塊被發送到不同的存儲運營商。 • 每個存儲運營商處理自己的一組小塊(較小的 blob 部分),因此沒有兩個運營商處理相同的小塊。 • 這種方法實現了橫向擴展:更多的運營商 → 可以處理更多的小塊 → 更高的吞吐量 → 更高的 TPS。 在 v2(新 EigenDA): • EigenDA 將元數據(blob 標頭)和數據(編碼小塊)通信分開。分散器僅將 blob 標頭發送到 DA 節點,這些節點在請求數據有效負載之前驗證支付和速率限制。 • 通過將 blob 標準化為 8192 小塊,數據編碼變得簡化,使編碼無狀態且不那麼複雜。數據為所有法定人數編碼一次,減少了冗餘。 • LittDB(專用數據庫)旨在在標準硬件上實現快速、可靠的鍵值存儲。它放棄了數據變更和複雜的交易,專注於順序數據過期,以支持擴展性要求。 @fuel_network 和 @aevoxyz 已經上線,但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寫,EigenDA 並不僅限於 rollups 和加密,它也是支持任何軟件所需數據吞吐量的基礎設施。
EigenDA
EigenDA2025年7月30日
今天,在 @ethereum 的十週年紀念日,我們推出了 EigenDA V2,具備 100 MB/s 的吞吐量,成為首個突破三位數門檻的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 隨著以太坊進入第二個十年,我們自豪地幫助推動其下一波創新。 了解更多 🧵
14.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