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也能賺保費?SatLayer 背後到底有什麼真實收益邏輯?> 所有質押或者再質押邏輯的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收益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BTC的再質押也不例外。Satlayer的推進思路,是我目前看到少數在收益的持續性和拓展性上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項目。 一、核心產品的亮點:用BTC跑保險生意 Satlayer是BTC的再質押協議,主要是開發基於比特幣驗證服務(BVS)的真實收益場景。以項目核心產品—收益型BTC保險基金為例。 熟悉傳統金融的大概清楚,衡量保險公司能力的無非三點:資本金、風險能力、現金流運營能力。SatLayer 的做法,是把BTC變成保險公司的“鏈上準備金”: BTC再質押 = 保險資金池 罰沒機制 = 自動理賠系統 再質押收益 = 模擬保費分紅 再保險機制 = 控制敞口、分散黑天鵝風險 這種邏輯不是簡單把保險 DeFi 化,而是用比特幣構建新的金融結構,並參與傳統保險價值鏈的利潤分配。保險的魅力就是,只要資產有損失風險,它的需求就一直剛性。 因此,在這種機制下,產品不僅可以作為鏈上Babylon/EigenLayer 項目的清算保護,也可以滿足借貸協議的尾部風險。甚至可以真實承保鏈下現實世界保險(巨災、勞工賠償等);更長的視角上還可以拓展主經紀業務、AI Infra 驗證、穩定幣支持等。 二、為什麼Satlayer的收益具有可持續性 這裡的收益可持續,有三大原因: 1\保費來自真實風險轉移需求,不是靠激勵堆起來的旁氏。 2\BTC自持不離鏈,只有觸發賠付條件才動用,資金穩定。 3\真實場景拓展 + 風險可管理,可大規模複用。 我看中 SatLayer,不是因為它現在和多少頂級保險公司合作,也不是因為背後站著 Hack VC、富蘭克林鄧普頓這些VC大佬。而是在整個行業與真實世界資產RWA、穩定幣等,進行快速融合的大趨勢下。 項目為BTC賦予了全新的角色:從“價值存儲”躍遷為“風險保障能力”。尤其是像BTC 這樣最被信任、最透明、最難篡改的資產,一旦能承擔現實世界的風險兜底責任,BTC的避險屬性就真的做實了。 那時,SatLayer 的意義就遠不止“和幾家保險公司合作”,而是比特幣經濟層的核心樞紐。
9.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