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很多朋友好奇我为什么加入了@StoryProtocol来带领@StoryChina_,其实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有一天跳进 IP 基础设施这条赛道,但回头看看,其实一切发生得很自然。 1)第一次听说 Story 是 2024 年 5 月,当时我在上一个项目方,我们在HK开战略会议,期间跟一个许久没聊的好朋友catch up。他提到他最近加入了Story,说项目很低调,还没宣发,也没很多公开信息,但 A16Z 连续三轮领投。我当时一听就很好奇 —— A16Z 肯这样重注一个完全没曝光的项目,背后肯定不简单。 2)我入行4年,宇宙大厂待过,公链待过,DeFi项目待过,没聊过 1000 个也有 990 个项目了,老实很多项目都不需要和团队打电话,看了Blurb就能判断 99% 的都是想“割一波就跑”。反倒是 Story 给我一种很 Web2 的感觉 —— 团队低调、不急于造势,坦白说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越了解越发现,我们是真的在做基础设施,想解决的痛点也是 Web2 → Web3 的真实世界问题,不是拿什么“faster TPS ”吹牛皮。 3)市值管理能力其实是我这个作为在项目方搬砖的“牛马”很在意的一点,虽然很多人避而不谈,但 Story 的确是在高估值下还能撑住涨幅的少数项目。很多人问“为什么不上币安?”但我觉得真正的优质资产不是靠首发币安决定的,而是看你能不能自己撑起来 narrative、买盘、信仰。 4)创始人@storysylee 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卷”的创始人没有之一,永远秒回信息,任何建议都会认真听取并迅速反馈。这一点和我过去见过的很多项目完全不同 —— 大部分创始人TGE前在社媒很活跃,上完BN后就“消失”,而 Story 的团队是我见过少数真正“以 BUIDL 为本”的团队。判断一个项目是否能成功很大部分要看创始人卷不卷,是不是很vocal(比如Kaito的Yuhu,Hyperliquid的Jeff)。 5)至于“VC 币”的争议,其实大可不必妖魔化。看看 Solana 和 Sui,不也是 VC 项目?但人家跑出来了。Story 是 A16Z 重仓的唯一的韩国项目,背后是北美顶级VC、韩国一线资本、和消费级文化的强大共识。韩国本土的买盘大家也见识到了,Story作为和Solana、Sui比肩的 A16Z - SSS 三剑客,现在拼的早已不是 Web3 的内卷,而是怎么让 Web2 的品牌、机构、IP 真正进场。VC项目除了融资阵容以外更要看能利用这些顶级机构去撬动什么样的资源。 6)更重要的是,Story 这段时间正在准备一系列“大新闻”和生态落地,看 roadmap 的节奏,确实让人振奋。我相信,IP 和 AI 的交叉,是下一个周期最硬核、也是最有确定性的 narrative 之一。 我很少 all in 某个叙事,但 Story,是我愿意全力以赴的那一个。
5.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