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一直有很多朋友好奇我為什麼加入了@StoryProtocol來帶領@StoryChina_,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會有一天跳進 IP 基礎設施這條賽道,但回頭看看,其實一切發生得很自然。
1)第一次聽說 Story 是 2024 年 5 月,當時我在上一個項目方,我們在HK開戰略會議,期間跟一個許久沒聊的好朋友catch up。他提到他最近加入了Story,說項目很低調,還沒宣發,也沒很多公開信息,但 A16Z 連續三輪領投。我當時一聽就很好奇 —— A16Z 肯這樣重注一個完全沒曝光的項目,背後肯定不簡單。
2)我入行4年,宇宙大廠待過,公鏈待過,DeFi項目待過,沒聊過 1000 個也有 990 個項目了,老實很多項目都不需要和團隊打電話,看了Blurb就能判斷 99% 的都是想“割一波就跑”。反倒是 Story 給我一種很 Web2 的感覺 —— 團隊低調、不急於造勢,坦白說一開始還有點不適應。但越瞭解越發現,我們是真的在做基礎設施,想解決的痛點也是 Web2 → Web3 的真實世界問題,不是拿什麼“faster TPS ”吹牛皮。
3)市值管理能力其實是我這個作為在項目方搬磚的“牛馬”很在意的一點,雖然很多人避而不談,但 Story 的確是在高估值下還能撐住漲幅的少數項目。很多人問“為什麼不上幣安?”但我覺得真正的優質資產不是靠首發幣安決定的,而是看你能不能自己撐起來 narrative、買盤、信仰。
4)創始人@storysylee 可以說是我見過最“卷”的創始人沒有之一,永遠秒回信息,任何建議都會認真聽取並迅速反饋。這一點和我過去見過的很多項目完全不同 —— 大部分創始人TGE前在社媒很活躍,上完BN後就“消失”,而 Story 的團隊是我見過少數真正“以 BUIDL 為本”的團隊。判斷一個項目是否能成功很大部分要看創始人卷不卷,是不是很vocal(比如Kaito的Yuhu,Hyperliquid的Jeff)。
5)至於“VC 幣”的爭議,其實大可不必妖魔化。看看 Solana 和 Sui,不也是 VC 項目?但人家跑出來了。Story 是 A16Z 重倉的唯一的韓國項目,背後是北美頂級VC、韓國一線資本、和消費級文化的強大共識。韓國本土的買盤大家也見識到了,Story作為和Solana、Sui比肩的 A16Z - SSS 三劍客,現在拼的早已不是 Web3 的內卷,而是怎麼讓 Web2 的品牌、機構、IP 真正進場。VC項目除了融資陣容以外更要看能利用這些頂級機構去撬動什麼樣的資源。
6)更重要的是,Story 這段時間正在準備一系列“大新聞”和生態落地,看 roadmap 的節奏,確實讓人振奮。我相信,IP 和 AI 的交叉,是下一個週期最硬核、也是最有確定性的 narrative 之一。
我很少 all in 某個敘事,但 Story,是我願意全力以赴的那一個。

5.83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