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家私募股權公司工作……30億美元的基金,中型市場。 我們在大約三年內將EBITDA增長了3倍,增長的一半來自於有機增長,另一半來自於收購(而收購EBITDA的一半是我們執行的協同效應)。 我們準備出售公司,MD要求我們通過預測每個SKU在接下來12個月的毛利率來預測總毛利率。 我們大約有20萬個SKU。 我(禮貌地)告訴他,這樣的努力根本不值得投入這麼多精力。這將花費我們幾周的時間來完成,最多我們會有一個預測,假設兩個主要變數——價格和組合(我們對未來成本大約有6個月的可見性)。 他不願意聽。必須完成這項工作。我們花了大約30天試圖整理出一些東西。最後他意識到這是一項徒勞的努力。 無論如何,他的延遲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動力,而他在出售過程中的持續微觀管理最終搞砸了整個事情。沒有賣掉。毀滅性的。 不要假設私募股權公司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141.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