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風險投資生涯的 30 周年紀念日。 年輕的我可能會覺得這很難理解。 回想起來,我的投資策略中嵌入了一個簡單的演算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更加令人興奮和吸引人——我尋找與我以前見過的任何公司都不同但相鄰的初創公司。 這種尋求新奇的演演算法引導我和我的合作夥伴 Maryanna 探索技術進步的眾多不斷擴大的前沿領域,並與更多行業的主導相吻合。我們在汽車和航空航天領域看到的以軟體為中心的轉型正在製造業、建築業、能源和農業領域進行中。 我知道五年後我將投資於我今天無法命名的新行業,就像我 20 年前從未想過投資特斯拉或 SpaceX 一樣。 它是終身學習的永恆驅動力。 但它源於一個簡單的無聊。 在 DFJ,我們是 1995 年至 1996 年互聯網初創公司中最活躍的風險投資公司,但到 1999 年,所有的 B2C 和 B2B 業務看起來都是同一想法的變體,有時甚至達到荒謬的極端。出於某種本能,我過渡到深度科技半導體和材料科學初創公司,尋求競爭較少的領域並嘗試完全不同的東西。 我並沒有對互聯網仍然會帶來的經濟轉型失去信心——遠非如此——但我退出了這個行業,因為我在 1999 年看到的所有公司看起來都一樣。 有趣的是,這讓我在互聯網崩盤之前退出了互聯網行業,尋求新的投資。 清潔技術投資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我們最初是最活躍的投資者之一,但在 2008 年經濟低迷之前我們停止了。 在這兩種情況下,快速追隨者和尋求套利的機會主義者的湧入都在崩盤之前出現。 我們沒有預測到這次崩潰;我們自然而然地從新奇事物消失時繼續前進。 從我們的簡單規則來看,各種湧現屬性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變得明顯。在短期內,我們實現了投資組合的多元化(顯然)。 從中期來看,我們在情緒上最不可能的時候(繁榮時期的高峰期)但在重大調整之前退出了行業。 它還讓我們成為新領域(1995 年的互聯網,然後是清潔技術和 syn bio,然後是 2014 年的人工智慧)的早期領導者,因為我們沒有固定的重點領域,但我們試圖遵循預測技術開闢新機會的線索。 但最有價值的結果是幾十年來吸取的教訓——這種投資策略提供了終生的學習和動態調整,以適應新的增長領域。相比之下,專注於固定行業的同事具有短期能力動力(在某個行業或利基市場中最有經驗的),但最終,他們在 20 年後似乎並不快樂,無論他們的商業成功水準如何,他們都退出了風險投資。回顧過去 30 年,我最重要的決定是擺脫了堅持單一重點領域的能力陷阱。
166.0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