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Leo the Horseman (wartime arc)
我交易 GPU、雞蛋和所有其他人類妄想。 |首席Janitor@ ████████
如果你能理解 Robinhood 的商業模式,你就能理解 aPriori。
Few.

aPriori ⌘7月26日 22:00
1/ 今天,我們宣布 Swapr:一個為您服務的 AI 驅動 DEX 聚合器。
在傳統金融中,訂單流分段使得 PFOF 成為可能,價值流向經紀商和做市商。
Swapr 翻轉了這一點:它不是出售用戶流,而是識別高價值用戶並改善他們的執行。
5.45K
下午在車上讀了一篇文章叫<Market Prices Are Not Probabilities>,挺受啟發的,對於目前預測市場的主流論斷進行了反駁,簡單寫下我的讀後感。
目前預測市場乃至於 InfoFi 的核心觀點是,一個具有充分流動性的訂單簿上面的價格,是能比民調更能反應人群對於某事件的信念強度的。
這個 Infofi thesis 是相當美好的,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在於:
“長尾押注的凸性會比其反面要高得多。”
這句話有點拗口,我試著翻譯一下:凸性指的是回報函數對下注金額的彎曲程度。在這段時間的交易和信號篩選過程當中,我發現 Polymarket 上面除了專業的賭徒和 insider 外,主要分為“以小搏大”和“以大搏小”。
資金體量相對較小的時候,人們的擊球點都會在賠率較高的點去下注,基本在 YES ∈[0.1, 0.5] 這個樣子(NO 同理)。而大資金又習慣於在事件結算之前吃 [0,9, 1] 的固定收益。
又因為訂單簿上面的流動性不足且在鏈上可見,大資金掛單或者直接市價買入會嚴重增加自己的交易磨損,所以大資金又會陷入一個經典的“墨西哥式僵局問題”,即每個人都被激勵在最後一刻下注。
這就導致價格本身並不能很好地反應人們的信念,其中有相當大的 gap。所以眾多機構直接引用 @Polymarket 上面的賠率數據作為另一種民調,是圖省事而具有相當大的 gap 的。
那麼預測市場完蛋了嗎?如果價格和概率之間的 gap 有這麼深,為什麼 polymarket 還能成長起來並且取得相當好的成績呢?
一個說法是,這種 gap 在數學上被很好的約束了,是一個極小項,本文就不展開說明了;
另一個說法是,如果人們都按照 Kelly 準則進行投注,那麼市場價格等於交易者按財富加權的概率估計。這樣的理性投注者會越來越有錢,最後他們的投注佔比會越來越重要,市場價格就會充分逼近概率。
我覺得兩個解釋都比較扯淡,不太能說服我。但總會有一些新的解決方法,試舉幾例:
1. 設計非均勻連續預測市場。
2. Agent 參與投注的規模持續擴大。
3. 大宗的投注採用 RFQ。
......
以上廢話並不妨礙在市場上小賭怡情,僅供自己週末的腦力訓練,歡迎討論。

13.77K
簡單聊聊 @Kalshi 和 xAI 的合作,很多人認為是老馬又當了一次牆頭草,在兩個預測市場巨頭之間兩邊下注。大體如此,但是有細微差別。
Kalshi 宣佈合作的主體是 @xai,grok 會生成一系列關於市場概況的總結,整合在網頁之中。而 @Polymarket 宣佈合作的主體是 @X。
儘管 xAI 已經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購了 X(這個操作主要出於老馬財務考量和 Grok 訓練數據的合規問題),但這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團隊。
Polymarket 和 X 除了調用 grok 以外,很大一個點是開發了 @AskPolymarket,高頻調用 twitter API,收集用戶對於哪些話題更感興趣,同時基於現有市場給出帶有賠率的事實判斷。
@AskPolymarket am i right?

1.78K
Leo the Horseman (wartime arc) 已轉發
所有的夢想都會在牛市實現
1. 世界的發展是非線性的。
大多數時間都在平淡中積累,等條件成熟,短時間內一切劇變。比特幣的價格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年沉寂,一年大起大落。
2. 把握機會才能改變命運。
學會投機是一種謙虛,認識到個人的努力是有限的,必須抓住趨勢變化的機會才有機會企及更大的成就。
3. Now or never。
機會都有期限,錯過就再等四年,人生沒有那麼多四年。
4. 少加場內槓桿,多加場外槓桿。
牛市不止梭哈一種答案,也是創業,募資,發佈新產品的聚光燈舞臺。
幣圈人不易。
希望大家享受牛市,“幹一票就退休”,抓住每次機會讓自己上一個臺階,解放掉束縛,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11.01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