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 Jason 帖子聊個題外話。 以太坊 Staking 的進入/退出排隊時間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曾經,以太坊為了避免網絡參與共識的節點數量變化太快,導致不必要的波動(一切以穩定為主😂),所以設置了這個【流失率(Churn)】指標。 這個流失率,是隨著整體的 Staking 規模增加而緩慢增加,比如目前就是每 Epoch 最多新增/減少 8 個節點,如果按照單節點 32 $ETH 計算的話,也就是圖裏這個 256/epoch。 而以太坊一個 epoch 包括 32 個區塊,也就是 6.4 分鐘,每 6.4 分鐘之內,最多進入/退出 8 個節點。這才是限制以太坊 Staking 進出排隊的技術原因。 後續呢?所以以太坊推動了布拉格升級,允許單個節點存的 ETH 上限從 32 提到→ 2048 枚 $ETH 。 就是為了應對這種“大戶暴擊”式抵押或者解質押的情況。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假設這些退出的節點,60 萬以太坊屬於若干大戶的話,每人都從 32 改為 2048 節點打滿,那它們提現就會從 9 天排隊瞬間縮短到 3 小時左右。 也就是說——還沒等信息發酵呢,代幣就已經充值到 Binance OKX 了😂 當然,布拉格升級之後,大節點的採用目前是慢慢增加的,看了一下 beaconcha, 粗粗看大概有四五百人已經升級到了大節點模式。 後面以太坊的大節點肯定會越來越多,也見到越來越少的排隊時間。
陈剑Jason 🐡
陈剑Jason 🐡7月23日 09:37
這幾天關於突然出現超過50萬個ETH排隊解除質押的事情引起了不少討論,很多人擔心砸盤風險,目前到底是誰在如此大規模的解除質押還不得而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先說結論,這種集群級別的解除質押必然是某個單一機構的行為,下面會具體講到。 在以太坊進入POS的歷史上。如圖2所示,把時間線拉長來看,上一次發生如此大規模解除質押,是去年1月份Celsius破產清算急需用錢,瞬間也將50多萬個ETH解除質押,導致整個網絡驗證著隊列被堵住了7天,而這次又是同等規模的解除質押,目前整個網絡被堵住了8天,所以是誰又要破產了?還是說誰要獲利出逃了?(孫哥,是你的話眨眨眼👀) 但如果只從進入和退出質押排隊的情況來看,這次倒是不需要像上次那樣恐慌,上次是相比於解除質押的數量,進入質押的幾乎忽略不計,而這次如上圖所示,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天進入質押的排隊數量與退出質押平齊,所以差不多能對沖掉,倒是不用太慌。
12.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