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劍橋附近長大,生活在學術界,特別是科學學術界,記得在高中時和我的朋友坐在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公車上,談論所有的印度阿姨和叔叔都想推我進入科學,但我不想進入這個領域,等等。這位女士轉過身來告訴我永遠不要進入科學——她大約30歲,擁有生物學博士學位,但賺不到什麼,並希望自己做過其他事情。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行政擴張,雖然確實是這樣;而是沒有任何行業會吸引優秀的人才,因為工資低得可憐,幾乎沒有工作保障,幾乎沒有地理靈活性(還有一種極大的意識形態僵化,讓正常人感覺像是在走鋼絲),尤其是這一切同時存在的時候。
Jason Locasale, PhD
Jason Locasale, PhD7月27日 21:21
主流敘事認為,科學家因為資金削減而離開學術界,這實際上顛倒了因果關係。事實上,許多大學在任何預算削減發生之前,就已經選擇將研究資金轉向行政擴張和意識形態項目。 隨著實驗室面臨資源限制,專注於傳播、品牌和基於身份的倡議的辦公室卻大量增加。這些並不是意外的副作用,而是對機構優先事項的故意重新分配。科學能力的侵蝕並不是外部稀缺的結果,而是內部決策將官僚主義置於探究之上的結果。科學家們並不是因為沒有資金而離開——他們是因為這些機構不再優先考慮科學而離開。
15.6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