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歐盟-中國峰會僅發表了一份毫無意義的氣候聯合聲明。 昨天,歐盟在貿易問題上向美國妥協。 這突顯了未能深思熟慮與中國關係的後果所帶來的代價,讓歐盟別無選擇,只能屈從於美國的要求。 例如: 📌去年六月對中國電動車進口徵收關稅,導致雙方互相升級貿易壁壘。 📌對被指控協助俄羅斯戰爭努力的中國和香港企業實施制裁,甚至在上週仍有一些制裁,儘管中國已警告會報復。 📌對中國支持俄羅斯的批評不斷增加,甚至促使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月早些時候公開譴責。 這些舉措可能完全可以理解——歐盟對俄羅斯贏得烏克蘭戰爭感到恐懼,而中國則不希望看到俄羅斯失敗。而汽車產業是歐盟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在越來越分裂的歐洲中,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將難以推銷,部分國家親中(匈牙利、西班牙),其他國家則強烈反對(法國、荷蘭、波蘭),許多國家無法將政治與商業分開。 下一輪歐盟選舉要到2029年,這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情。但值得問的是,什麼能讓歐盟擺脫目前孤獨的困境,選擇與一個現在知道可以利用它的夥伴結盟。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