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出门,看到POPMART突然开始全线推Crybaby,突然发现某种程度上,meme = 消费品,发射台子 = 消费品品牌。台子之争 = 品牌之争。 这里说的不只是象征意义,而是在运营逻辑和品牌创立逻辑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先说POPMART。早期的POPMART先是通过IP联名增加销量和影响力,走百花盛开的打法。通过IP购买 > 为了品牌购买,且炒作空间有限。 接下来,通过扶持LABUBU这一龙头,放出多步利好(上新闻,排队,拍卖等等),创造出绑定品牌的品类,增强品牌影响力,创造出“龙一”。 现在呢?龙一的热度散去,为了保持关注度,讨论度,以及炒作空间,继续制作龙二,即现在主推的Crybaby。 Meme台子也类似。 早期百花齐放,任何meme都可以在上面发。这之后,平台可以通过扶持措施,积极BD等等形式来维持收益 + 进行扩张。 接下来,扶持龙头,引发品牌关注度,比如bonk的useless;bags之前的house,选在的nyan,还有believe的launch。 最后,龙头散去后,继续扶持下一个龙头,确保热度的持久性。在这个龙头周期的过程中,品牌可以通过不断追求市值&龙头影响力的上线,来为品牌本身赋能。 之前看到有人说,pump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pump是去中心化的,没有龙头。我认为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 pump本身就不是品牌,而是超市。 别的台子本质上是耐克阿迪,pump走的是莆田路线 - Be Water,永远都有可以发的meme。 这也是为什么,代币往往在pump上发生,但财富效应,在过去几个月,都基本上出自于新的台子 - 因为新的台子,新的文化和叙事,才是财富效应的源头。
23.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