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出門,看到POPMART突然開始全線推Crybaby,突然發現某種程度上,meme = 消費品,發射台子 = 消費品品牌。台子之爭 = 品牌之爭。 這裡說的不只是象徵意義,而是在運營邏輯和品牌創立邏輯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先說POPMART。早期的POPMART先是通過IP聯名增加銷量和影響力,走百花齊放的打法。通過IP購買 > 為了品牌購買,且炒作空間有限。 接下來,通過扶持LABUBU這一龍頭,放出多步利好(上新聞,排隊,拍賣等等),創造出綁定品牌的品類,增強品牌影響力,創造出“龍一”。 現在呢?龍一的熱度散去,為了保持關注度,討論度,以及炒作空間,繼續製作龍二,即現在主推的Crybaby。 Meme台子也類似。 早期百花齊放,任何meme都可以在上面發。這之後,平台可以通過扶持措施,積極BD等等形式來維持收益 + 進行擴張。 接下來,扶持龍頭,引發品牌關注度,比如bonk的useless;bags之前的house,選在的nyan,還有believe的launch。 最後,龍頭散去後,繼續扶持下一個龍頭,確保熱度的持久性。在這個龍頭周期的過程中,品牌可以通過不斷追求市值&龍頭影響力的上線,來為品牌本身賦能。 之前看到有人說,pump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pump是去中心化的,沒有龍頭。我認為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 pump本身就不是品牌,而是超市。 別的台子本質上是耐克阿迪,pump走的是莆田路線 - Be Water,永遠都有可以發的meme。 這也是為什麼,代幣往往在pump上發生,但財富效應,在過去幾個月,都基本上出自於新的台子 - 因為新的台子,新的文化和敘事,才是財富效應的源頭。
23.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