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產角度、資金角度和時間維度來看三位老師的精彩討論,下面這個截圖把三位的觀點正好放在一起看。這裡跟@Guilin_Chen_ 桂林的觀點很類似,@lanhubiji 藍狐老師和@TingHu888 T大兩位說的都非常在理,其實兩位是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的:前者是資產的視角,後者是資金是視角。 何為資產的視角?核心是思考這個資產(股或幣)標的的基本面如何?成長性如何(其業務和生態的發展狀態和增長速度)?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維度能不能保證持續成長,能不能保證在產業裡的生態位持續領先? 這裡還需要動態去追蹤:1)這一兩年行未來三五年可能會發生變化(從高速成長失速變成穩健發展);2)或者這一兩年不行但是因為其核心能力還在戰略正確、節奏得當過一兩年之後又行了(困境反轉)。 何為資金的視角?就是資金性質如何、週期有多長?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這筆投資資金未來是要用來應急的、還是短期(半年一年內)不用的,還是說即使虧掉也不影響生活的?那麼決定了我們的心態,節奏和看待資產標的的長短視角。 就像機構裡,你看對沖基金(例如城堡、千禧年等)和超長期long only(例如Baillie Gifford)的機構它們的決策週期、行動節奏、視角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沖基金每月都要給投資人報告業績,連續半年一年業績不行就可能遇到投資人大幅撤資;長期或者超長期基金不用時時面臨這個問題,所以他們能更長遠、更能扛波動(前提是需要對資產的判斷準確)。 這裡就要延伸到第三個維度:即時間的維度。這是從投資和交易行為本身來看,上面聊到資金的角度在我看來更多是外部約束,這裡時間維度更多的是個人選擇,就是我們自己喜歡的節奏是什麼?有人醉心短線交易、有人喜歡趨勢弄潮、有人喜歡長期持有。在《專業投機指南》
qinbafrank
qinbafrank2024年2月28日
投資是一個信心的遊戲,信心來自於對所投標未來空間的高度確定性,而這個確定性來自於對賽道、所處身位、業務進展、團隊甚至情緒溢價的深度研判。 交易則是一個紀律的遊戲,紀律來自對人性的理解,在自己交易系統內信號發出就得進場,到了止盈止損位就得出場。違反了系統就容易亂了心性,積小勝為大勝 投資和交易在很大程度本質都是概率,沒有說那次出手都是百分百的。都是勝率(多高?)、賠率(多大?)、斜率(時間週期多長?)、倉位(多少比例?)四者綜合考量。 好的理念應該是: 方向正確、建立信心、抗住波動、適時獲利。 每一步都是考驗
108.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