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的工業利潤在6月份同比下降了4.3%,而在上半年下降了1.8%,儘管收入增長了2.5%。這一下降主要是由國有企業主導,上半年下降了7.6%,而私營企業的利潤則增長了1.7%。
2/10 北京希望通過限制企業在價格上競爭的能力來防止其認為的破壞性定價競爭,但我不明白他們如何能成功。降價並不是問題——這只是問題的症狀。
3/10 企業並不是出於惡意而降價,而是因為他們生產的產品遠超過他們在國內能夠銷售的數量,儘管他們積極轉向越來越不情願的外國市場,但他們仍然依賴國內需求來支撐大部分銷售。
4/10 因為中國無法接受關閉效率最低的生產者所帶來的短期經濟和就業影響,反而用額外的信貸淹沒他們,即使企業不再...供需失衡也不會改變。
5/10 能夠在價格上競爭。當然,隨之而來的庫存上升必須以增加的債務來融資。 如果企業不再能夠降低價格,會發生什麼?
6/10 在他們銷售消費品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提高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已經結束(較低的價格有效地將收入從企業轉移到家庭)。這將意味著消費增長放緩。
7/10 在他們向其他企業銷售商品的情況下,賣方的更高利潤意味著買方的利潤降低,因此整體商業利潤不會改變,只是利潤分配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8/10 過剩產能只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提高需求,但這已被證明是極其困難的。另一種是減少供應,這意味著關閉生產設施並解雇工人。
9/10 第二個「解決方案」的問題在於,隨著工人被解僱,需求進一步下降,儘管需求的下降速度不會像供應那麼快,但危險在於,隨之而來的經濟收縮可能比預期的要大。這就是美國在1930年代初期所面臨的情況。
10/10 最後,你無法通過會計或行政措施解決結構性問題。我們更可能看到的是貿易順差增加和庫存上升,前者是限制後者的主要方式。
53.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