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很高興看到羽生的論文即將發表
論點:德川日本的土地不平等相對較低,這使得人們異常貧窮,而西歐則不平等得多,這使其生活水平更高。(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看起來矛盾,但其實並不是)


(應注意:農民對土地的擁有權是事實上的,而非法律上的。技術上,領主擁有土地並收取租金=稅,但農民實際上有權對該土地進行交易,包括出售、租賃等。)
(再補充一點:也許將其發現與大分歧辯論聯繫起來,使論文更具可發表性,但論文必須指出,較低的前工業生活水平可能是日本「未能最先實現工業化」的原因之一,這有點乏味...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地球上的某個地方必然會走向工業化,並且存在一種區域性的前工業馬拉松競賽呢?
我的意思是——難道僅僅觀察到日本的低工資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促進了其工業化進程,讓它成為第一個非歐洲國家,這還不夠嗎?而這些低工資的根源在於前工業時期的土地所有權集中???
(附註 -- Brenner 的粉絲應該會喜歡這個論點,因為 Kumon 將 Brenner 關於英國與法國的論點移植到西歐與東亞之間,儘管 Kumon 暗示了不同的機制……)
(附註:布倫納的粉絲應該會喜歡這個論點,因為久門正在將布倫納關於英國與法國的論點移植到西歐與東亞之間,儘管久門所暗示的機制不同,因此這並不完全是布倫納式的,就像說關於日本的格雷斯·權一樣)
有幾個人詢問有關機制的問題。論文僅聲稱英國和日本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約有一半是由土地不平等解釋的。這一機制是馬爾薩斯主義:擁有土地的人越多,意味著可以支持更大的人口,但生活水平卻較低。
許多人詢問有關機制的問題。論文僅聲稱英國和日本之間的前工業生活水平差異約有一半是由土地不平等解釋的。這個機制是馬爾薩斯主義:擁有土地的更多人 => 支持更大的人口,但生活水平較低。
(重要的是要強調:這僅適用於前工業時代。這不適用於20世紀!)
另一個機制是,在日本,無地者的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而在英國,無地者的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
@meilaoban 在前工業時代,人口與人均收入呈反比相關。
@meilaoban 在前工業時代,人口與人均收入呈反比相關。cc @briankturner101
@PeterPe54614002 @LBelenesR 以及(稍後一點)化學肥料(甚至在哈伯-博施過程之前)。
此外,在明治之前,農民並不專精:他們種稻米來繳稅,但他們也種小米、蕎麥、甘薯等,作為典型的農民多樣化策略。
在明治時期,政治集中化和交通投資的結合創造了一個更安全的國家市場,使日本農民在作物方面更加專業化。
@PeterPe54614002 @LBelenesR 此外,在亞洲,畜牧業的產出成本比歐洲更高。歐洲擁有更多的畜牧,因此在農業上的資本投資也更多。
@jo_linkous 因為根據布倫納自己的說法,農業資本主義在沒有新史密斯主義假設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工業資本主義,而「農業資本主義」的整個重點就是挑戰新史密斯主義的假設 ;-)
35.98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