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高還是估值貴?這是一個問題。 Buidlpad馬上開啟打新的Lombard,4.5億的估值,大家都說太高了。 從我的角度,我不怕估值高;核心判斷應該是:估值貴不貴,市場到底認不認。 顯然,Lombard項目方也料到了這點,所以做的東西跟傳統Btcfi有本質區別。 整體上看,產品結合了資產發行+金庫+中間件三部分,主打為BTC應用提供流動性,賺的是流動性稅。這個模式並不是用技術取勝,而是整個商業模式角度的重構。具體說來: 首先資產發行和金庫,先把BTC可以標準化成可以跨鏈且非托管的生息質押產品LBTC,讓比特幣能直接和Defi鏈接,產生收益;中間件則可以一鍵把BTC介入鏈上任意的生態,相當於路由。 組合起來,其實就跟穩定幣做基礎流動性資產一樣,Lombard只不過是把這個穩定幣換成了比特幣。不去從技術上搞L2以及改造BTC,而是直接復用現有成熟的以太坊及多鏈 DeFi 市場,為BTC 建一個標準化流動性入口。 所以,這也是Lombard戰略合作方,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交易所、Defi這些,因為滿足了海量閒置BTC,甚至更長遠的機構對比特幣生息的剛性需求。 從這角度上,你既可以說他是比特幣流動性基建,也可以說是比特幣資產管理平台。 這個邏輯下,LBTC 上線三個月就聚攏了 10 億 TVL,就不奇怪了,也側面論證了需求確實旺盛,這個商業模式現階段是成立的。 因此,對於看好下一輪BTC應用肯定爆發的人來說,這個估值和敘事就很有想像空間。但對不相信BTC生態的人來說或者僅僅當作一個傳統的Btcfi,一切就都不成立。 高估值能不能衝?歸根結底不是看估值本身,而是看有沒有人信。估值高,有人認,那就是便宜;估值低,沒人認,那就是貴。 這也是這個市場最有魅力,最殘酷的地方: 共識才是估值的最終定價方式。
43.0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