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下午在车上读了一篇文章叫<Market Prices Are Not Probabilities>,挺受启发的,对于目前预测市场的主流论断进行了反驳,简单写下我的读后感。
目前预测市场乃至于 InfoFi 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具有充分流动性的订单簿上面的价格,是能比民调更能反应人群对于某事件的信念强度的。
这个 Infofi thesis 是相当美好的,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于:
“长尾押注的凸性会比其反面要高得多。”
这句话有点拗口,我试着翻译一下:凸性指的是回报函数对下注金额的弯曲程度。在这段时间的交易和信号筛选过程当中,我发现 Polymarket 上面除了专业的赌徒和 insider 外,主要分为“以小搏大”和“以大搏小”。
资金体量相对较小的时候,人们的击球点都会在赔率较高的点去下注,基本在 YES ∈[0.1, 0.5] 这个样子(NO 同理)。而大资金又习惯于在事件结算之前吃 [0,9, 1] 的固定收益。
又因为订单簿上面的流动性不足且在链上可见,大资金挂单或者直接市价买入会严重增加自己的交易磨损,所以大资金又会陷入一个经典的“墨西哥式僵局问题”,即每个人都被激励在最后一刻下注。
这就导致价格本身并不能很好地反应人们的信念,其中有相当大的 gap。所以众多机构直接引用 @Polymarket 上面的赔率数据作为另一种民调,是图省事而具有相当大的 gap 的。
那么预测市场完蛋了吗?如果价格和概率之间的 gap 有这么深,为什么 polymarket 还能成长起来并且取得相当好的成绩呢?
一个说法是,这种 gap 在数学上被很好的约束了,是一个极小项,本文就不展开说明了;
另一个说法是,如果人们都按照 Kelly 准则进行投注,那么市场价格等于交易者按财富加权的概率估计。这样的理性投注者会越来越有钱,最后他们的投注占比会越来越重要,市场价格就会充分逼近概率。
我觉得两个解释都比较扯淡,不太能说服我。但总会有一些新的解决方法,试举几例:
1. 设计非均匀连续预测市场。
2. Agent 参与投注的规模持续扩大。
3. 大宗的投注采用 RFQ。
......
以上废话并不妨碍在市场上小赌怡情,仅供自己周末的脑力训练,欢迎讨论。

13.78K
热门
排行
收藏